Monday, December 26, 2005

以「盼望」迎聖誕

民數記24:17;詩篇62:5-8;馬太福音2:1-2
戴智彰牧師

◎前言
在關於耶穌降生的名畫中,有一幅被收藏在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的作品《牧羊人的崇拜》(The 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那是曼迪那(Mantegna Andrea, 1431-1506)的作品之一。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與雕刻家,從小被美術家收養,但他很快的就靠其天份而得到美術方面的技巧。
在這幅作品裡,貧窮的牧羊人圍著聖母與聖子,遠方的枯樹長出了新芽,在約瑟身旁的樹上長出了果實,作者希望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即「耶穌的降生,帶給這個世界新的生命、新的盼望」。
在待降節的第三主日,與我們一同來探討「希望」的本質,期待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心靈更有力量。

◎暗夜星光
在舊約中,先知巴蘭曾對巴勒說出這樣的預言:「我遙望將來;我看見以色列國。有一顆明星要從雅各出來;有一個君王從以色列興起」(民24:17,現代中文譯本),當時普遍認為這是「彌賽亞」將臨的預言。
因此,當馬太記述耶穌降生的事蹟時,提起了從東方來的星象專家,他們看見了代表耶穌的星,特地來到耶路撒冷;而這顆星是一顆象徵王者之星。「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那裏?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星象家們如此問道(太2:2)。
每當太陽下山,夜晚來臨,星星也漸漸明亮起來,似乎也在提醒人們生命的智慧。因為白天太陽升起時,天上除了太陽,幾乎看不到其他的星星。好比人如日中天時,人們只看到自己的成就,何時想到神?一旦生命中的黑夜來臨,伸手不見五指,人們才學會仰望天上的星光。
生命中的苦難與挫折如同黑夜一般臨到我們,是要我們在黑夜中學習仰望上帝的榮耀。東方的星象學家看見了象徵耶穌的星,就跟隨它,他們希望找到耶穌,獻上對他的尊崇。黑暗中,神要我們定睛看祂,跟隨祂,祂要指引我們的路。
試想,當你一帆風順時,你與神的關係如何?遇逆境挫折時,你與神的關係又如何?祈求賜智慧的上帝,開啟我們懵懂的心智,好讓我們看見擺在我們生命中的智慧。教導我們在順境時謙卑自己,在逆境時仰望神的榮耀。或許,我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正接受嚴重考驗,生命逐漸凋零,沒有任何動力,只想讓這個生命好好休息。當我們的身心靈都累了,無能為力地「倒了下來」,感覺生命是如此黑暗。然而,「當我們倒下時,神卻要我們學習仰望祂。叫我們看見暗夜中的星光,美麗且充滿希望。」
在舊約中,神曾藉著星光啟示祂對這個世界的救贖,更藉著星光指引東方的博士來到耶穌基督跟前。耶穌基督如同「暗夜星光」一般,帶給人們光明與希望。

◎以希望面對未來
新英格蘭詩人羅伯.佛洛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的生平和他的詩句很吸引我!
佛洛斯特的父親原是學校老師,後因轉業失敗,加上酗酒影響健康,導致家中的重擔及他的教育責任由母親一肩挑起。他們原本住在舊金山,一直到他11歲(1885年)父親去世後,與母親遷往新英格蘭。
佛洛斯特在高中時就已經是個學生詩人(Class Poet),畢業三年後娶了他的同學愛莉諾 (Elinor Miriam White)為妻。佛洛斯特當時便立志成為一位詩人,並已發表他的第一首詩 "La Noche Triste"。但其作品不斷遭到退稿,直到20歲(1894)時,詩作<我的蝴蝶:輓歌>(My Butterfly, an Elegy)刊登於《紐約獨立報》(The New York Independent),並得到一筆15元的稿費。自此,他深信寫詩可以維持生計。佛洛斯特為表慶祝,將他的詩作自費印刷成書,題名為《曦光》(Twilight)。他只印了2本,一本自己保留,另外一本獻給妻子愛莉諾。但她並不領情,佛洛斯特失望之餘便銷毀了其中一本,這個婚姻帶給佛洛斯特極大的困擾。
長子艾略特(Elliot)於1900年夭折,佛洛斯特夫妻兩人的關係更是雪上加霜。佛洛斯特的祖父為讓他們夫婦倆忘記喪子之痛,買下一座農場,希望佛洛斯特能好好的工作照顧家庭。但這段期間,佛洛斯特面臨親人死亡,母親、大兒子以及祖父先後於1900、1901年病逝。這些打擊使得詩人陷入低潮,重新思考生命以及自身存在的意義,並轉化心中的悲傷於詩的創作。
隨著日漸增加的子女,佛洛斯特家中的經濟負擔也日益沈重,再加上詩作不被賞識,不斷遭到退稿,佛洛斯特變賣農場後,便帶著一家前往英國,停留英國的這段期間(1912-1915),成為他一生詩業中最重要的起點。
成名之後的佛洛斯特,不斷受邀至各地演說、朗誦,接受許多大學的邀請擔任教職以及駐校詩人。此間他也出版了許多重要的詩集。
佛洛斯特生命中的打擊再次降臨,他再次面對摯愛親人死亡的哀慟;他最鍾愛的女兒馬嘉烈(Marjorie)死於1934年,妻子愛莉諾病逝於1938年,臨終之時還拒絕佛洛斯特進入病房。兒子卡羅(Carol)於1940年自殺身亡。這一連串的打擊,幾乎使得詩人有尋死的念頭,但在他的詩作中,我們看見詩人勇敢地面對生命的苦處,他說:
「森林迷人、幽暗且深邃,
但我與人有約,
在我安睡以前,我還要多趕幾哩路,
在我安睡以前,我還要多趕幾哩路。」
面對生命的低潮以及不可預知的未來,死亡是那麼的吸引人,但佛洛斯特勇敢地走過,在這段時間,詩人獲頒3 座普立茲獎,更接受許多榮銜。生命最後的二十年裡,佛洛斯特身為詩人與老師,巡迴各大學院校,演講、朗誦、寫詩。更於1961年甘乃迪總統的就職典禮上,獲邀朗誦其詩作<全心的奉獻>(The Gift Outright),成為詩人一生中最為榮耀的時刻。1963年1月29日佛洛斯特於麻州的波士頓與世長辭,他終於趕完人生路程,安然睡去,享年89歲。詩人的一生讓我們學習到,「勇敢面對人生的幽谷,我們就有機會為人生再造高峰。」

◎生命的浪潮常會為你帶來驚奇
之前看過一部電影《浩劫重生》(Cast Away),這部電影幾乎有一半的時間是沒有對白的,然而,影片不但不沈悶,更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片中湯姆漢克斯飾演查克諾倫,為聯邦快遞的系統工程師,不論在個人的私生活或工作上都講求精準與效率,舉凡起居生活和工作行程都必須在他的掌握之中。
在一次出差的旅程中,查克搭的小飛機失事墜海,他隨波漂流到了一座無人荒島,頓時,他失去了現代生活中的便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求生」是他生活唯一的目的。
他開始尋找島上可用資源,甚至以最原始的方式過生活。為了喝到椰汁,他把石片削尖,用來挖開椰子。學習用自製的魚叉補魚、抓螃蟹,鑽木取火,住在山洞裡,過著原始人的生活。
但日子一天一天過,獲救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幸好從失事的飛機上散落許多Fedex的包裹,也帶給他一些生活上的「希望」。包裹中的一個排球,後來成了他在島上唯一說話的對象,甚至變成他最好的朋友。雖然他始終想離開這荒島,但卻沒有一點機會。一直到有一天,海浪帶來了一片大塑膠板,於是,他決定用它作一面帆,並著手編製木筏,準備離開荒島。後來,雖經歷了惡劣的天氣,但終於被一艘貨輪救起,結束這段意外的人生。
當他回到家中回憶起荒島的生活,他當時覺得很絕望,幾乎沒有一件事是他可以控制的,唯一可以控制的是自己死的時間、方式和地點。當時,他曾試著自殺,卻失敗了。這讓他意識到自己應繼續活下去,因為「太陽明天依然升起,只要有呼吸就有希望」。一直到潮水帶來了一片風帆(塑膠板),把他帶回文明的世界。因此,他很有感觸地說:「你永遠不知道,潮水會為你帶來什麼!」
詩人曾說:「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惟獨他是我的磐石,我的拯救;他是我的高臺,我必不動搖。我的拯救、我的榮耀都在乎神;我力量的磐石、我的避難所都在乎神。你們眾民當時時倚靠他,在他面前傾心吐意;神是我們的避難所」(詩62:5-8)。
當我們面對無望的情境,我們除了可以向上帝傾吐心聲,我們也要學習靜默等候的功課,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上帝在我們的生命浪潮中會為我們帶來什麼」,不要對神失去盼望,如詩人所說:「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
羅馬尼亞的名鋼琴家迪紐.李帕替(Dinu Lipatti, 1917-1950)被讚譽為蕭邦作品的演奏權威,可惜在他卅三歲時,卻因罹患血癌而不幸英年早逝。在他最後一次的公開演奏會上,許多人慕名而來,聽眾擠滿了整個會場。
他自己原本在演奏節目單上所排定的最後一曲,是他最拿手的蕭邦作品,但他預感將不久於人世,便臨時改彈巴哈的清唱劇Cantata 147《耶穌,人類渴望的喜樂》。雖然他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但他相信,唯有耶穌是他的盼望與安慰,更是全人類的盼望!

◎結論
記得1985年(民國74年)有一首歌《明天會更好》,集合了當時最紅的歌手們一起為「反盜版」唱出這首感動人的歌曲。或許沒有多少人從這首歌曲中重視盜版問題,反倒是,「明天會更好」這樣的主題深深打動許許多多人的心。
歌曲中關心人們的孤獨,也關心戰火中的人民,鼓勵人們為彼此伸出熱情的雙手,擁抱彼此的夢想,展現青春,展現笑容,以盼望面對未來,期待明天會更好。摘錄部份的歌詞與您一起分享20年前的記憶。
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 慢慢張開你的眼睛
看那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 孤獨地轉個不停
春風不解風情 吹動少年的心
讓昨日臉上的淚痕 隨記憶風乾了

抬頭尋找天空的翅膀 候鳥出現牠的影跡
帶來遠處的飢荒無情的戰火 依然存在的消息
玉山白雪飄零 燃燒少年的心
使真情溶化成音符 傾訴遙遠的祝福

誰能不顧自己的家園 拋開記憶中的童年
誰能忍心看那昨日的憂愁 帶走我們的笑容
青春不解紅塵 胭脂沾染了灰
讓久違不見的淚水 滋潤了你的面容

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 慢慢張開你的眼睛
看那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 孤獨地轉個不停
日出喚醒清晨 大地光彩重生
讓和風拂出的音響 譜成生命的樂章

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為明天獻出虔誠的祈禱

當我們預備迎接耶穌降生的日子,願我們都能明白「盼望」是來自神的應許。耶穌的降生成全人們所盼望的救贖,如今藉著耶穌基督,帶給這個世界新的生命、新的盼望;讓我們用信心宣告:「相信耶穌基督,明天會更好」。

Monday, December 05, 2005

以「喜樂」迎聖誕


生命或許起伏不定,生活或許困難重重,但藉著耶穌的降生提醒我們,要從信心得著能力,要用喜樂面對未來;即展現喜樂的生命,活出聖誕的精神。

撒迦利亞書9:9;詩篇126:2
戴智彰牧師

◎前言
有人認為,只要我有錢,我就可以快快樂樂地生活。似乎把「金錢」看作滿足快樂的最大因素。「金錢」可以滿足許多物質上的需要,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有錢卻不一定能給人快樂的生活。
美國一名肯塔基州的婦女維吉妮亞,在5年前年花了3塊美金,也就是台幣約100元,和丈夫買了一張威力球彩券,沒想到居然中了高達台幣約22億元的巨額頭彩。兩人在商議後決定分開,拿著錢各自尋夢。
不過有了錢後,厄運卻隨之而來。丈夫在中獎後不斷喝酒鬧事惹煩麻,兩年前就因為染上重病而身亡。維吉妮亞雖然一直十分低調,不過生活也是極度糜爛,更染上毒癮。不久前被兒子發現陳屍家中,兩夫婦得到了金錢,卻失去了更寶貴的生命。

◎快樂是自找的
「態度的選擇」影響我們行為表現;選擇憂傷,就會有憂傷的行為表現,選擇快樂,就會有快樂的行為表現。在心理治療的「現實治療」理論中,威廉葛拉瑟(William Glasser)曾提出一種很特別的「控制理論」。
威廉葛拉瑟於1925年出生,早期在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接受教育,1953年畢業於著名的凱西‧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醫學院。十九歲時曾擔任過化學工程師,二十八歲成為執業醫師。後來成為「現實治療法」的主要倡導者,也是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目前擔任威廉葛拉瑟協會(William Glasser Institute) 的總裁。張老師出版社也曾翻譯了他的一本著作《每個學生都能成功》(2002),希望能幫助老師及家長重新看待自己的管教方式。
1985年,威廉葛拉瑟曾指出我們如何控制自己的生活,特別是「為什麼人們會選擇一種使自己不愉快的行為」,例如:「沮喪」。在他所舉的四個原因中,我稍作整理後,我想可以歸納出人們「選擇沮喪三個理由」:
1. 控制自己──避免讓自己的生氣產生暴力或其他傷害行為。
2. 控制別人──促使別人來幫助我們,葛拉瑟指出,「憂傷、痛苦就其本質而言,是人類所找到要求援助的最有力方式,不用透過乞求或討取。」
3. 作為藉口──他可以說:「我很沮喪」,所以,他可以暫時不必有任何行動。因為,選擇「沮喪」比選擇「新行動」容易多了。
有句話說:「憂慮像是一把『搖椅』,它讓你『有事可做』,卻不能讓你『前進』」。沮喪也是如此!莎士比亞:「事情本無好壞之分,是思想使然」。如果,「沮喪」、「憂慮」、「生氣」是一種選擇,那麼,為什麼不選擇「快樂」。或許,選擇讓自己「快樂」比選擇「沮喪」困難多了,但這樣的代價是值得的。
葛拉瑟認為,當一個人懂得自己的沮喪、憂慮或不快樂是自己的選擇時,他便對自己的行為有意識,「我正在選擇表現沮喪」。通常能夠意識到這樣的人,就已經知道自己有更好的選擇,他就會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

◎用幽默面對挫折
布希在2005年11月中訪問中國時,在忙碌的行程中抽空跟一群美國記者說話,有一位記者批評布希當天稍早在人民大會堂站在胡錦濤身邊準備發表聲明時的表現。該名記者問道:「恕我直言,長官,您知道我們職責所在。今早您跟胡錦濤主席在發表聲明時似乎有點心不在焉,急著想把稿子唸完,語氣缺乏熱忱。是不是有什麼令您心煩的事?」
布希回答,「你聽說過時差吧?...呃,對,這就是我的答案。」
該記者想繼續追問時,布希卻表示「不行」,打斷了他的問題。接著,布希感謝媒體出席後,便快步走向房間的大門,不料門竟然鎖住了。布希露出了尷尬的笑容,面對記者自我解嘲地說:「我本想逃走,只是沒有成功。」布希用幽默化解了尷尬。後來一名幕僚出來解圍,帶他走往正確的出口。
記得2001年5月,美國總統布希回母校耶魯大學參加畢業典禮,並且接受耶魯大學頒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布希在致詞中的一段話,使我印象深刻。
當天,布希在掌聲中接下「榮譽法學博士」學位的殊榮,而在致詞時,還不忘幽了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一默說:「耶魯學位是很好用的,就像我常提醒錢尼,他同樣也就讀這裡,不過卻太早離開。所以現在我們知道,如果你從耶魯畢業,你可以當總統;如果中途輟學,你只能當副總統!」
當初布希在耶魯的成績不佳,自我解嘲地說:「對於得到榮譽、獎勵和卓越的學生,我會稱讚,很棒;對只有得到C的學生,我會說……你們有一天,也能成為美國總統。」布希這場精彩的演說引起台下熱烈迴響,相信對那些在輟學邊緣,和成績不理想的同學是一大安慰與鼓勵。
一生當中有太多的失敗挫折,如果每次的失敗挫折都要憂傷哭泣,那我們將有流不完的眼淚,問題是,流淚捶胸對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總是要等到一段時間後,才能明白,其實事情也只不過如此,沒有想像的那麼糟,沒什麼好計較的,比我們難過的人多的是。就像有一句話說:「我曾因為沒有鞋穿而哭泣,直到我遇見一位沒有腳的人。」

◎喜樂的宣告
在聖經撒迦利亞書說:「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9:9)。
「撒迦利亞」的意思是「耶和華所記念者」,他是易多的孫子,比利家的兒子。易多是祭司,在主前538年跟隨省長所羅巴伯與大祭司約書亞(尼12:4);撒迦利亞出生祭司家族,自然地,他本身也有祭司職分,後來他成為易多家族的領袖(尼12:16)。撒迦利亞是年輕的「祭司」蒙召作「先知」,與耶利米,以西結相同,他在大利烏王二年(主前520年)八月開始傳信息(亞1:1)。
是祭司又是先知的撒迦利亞,不只預言「未來君王」即「彌賽亞」的來臨。他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9:9)。他甚至預言這個彌賽亞將被賣三十塊錢(亞11:12),被擊打(亞13:7),身體被扎(亞12:10)等。
當撒迦利亞把預言告訴當時百姓時,他說,「應當大大喜樂」、「應當歡呼」,因為施行拯救的君王來了,彌賽亞來了。如今,這個預言在耶穌基督身上應驗,耶穌就是先知預言中的「彌賽亞」,是「救世主」。
所以,今天我們彷彿聽見,在第一個聖誕節時,天使向牧羊人們報佳音:「不要懼伯!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2:10-11)。我們是否聽見天使所說,這是個「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這是何等榮耀的宣告!
又當耶穌把真理告訴門徒之後,耶穌說:「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15:11)。因此,我們因為得著耶穌的救恩,理當歡呼喜樂。因為,「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
在聖誕節歌曲中,「Joy to the world」(普世歡騰),可說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歌曲。十八世紀時,英國教會所唱的聖詩被認為是比較沈悶的,甚至導致會眾情緒低落,唱聖詩變成例行公事,毫無生氣可言。就在此時出現了這一首活潑熱誠的詩歌,振奮了低迷的人心。1719年,被譽為「英國聖詩之父」的以撒瓦特(Isaac Watts,1674-1748)出版了一本《大衛的詩》,內容以詩篇為根據。但瓦特卻希望,在這本著作中能有一首聖誕詩,於是,他引用了詩篇九十八篇,寫出了這首著名的「Joy to the world」(普世歡騰),成了相當受歡迎的聖誕歌曲。
本來這首歌有它自己的曲調,但是自1841年以後,就採用了孟遜(Lowell Mason, 1792-1872) 取自韓德爾(Handel)的《彌賽亞》中節錄改編而成的曲調,吟誦至今。或許是因為這首歌曲裡充滿了「韓德爾的《彌賽亞》」的細胞,也使得這首歌給人真實喜樂的感覺。它一次又一次向這世界宣告這「大喜的信息」-耶穌基督降生。

◎結論
詩人告訴我們:「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應當仰望 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詩42:5)。又說:「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的時候,外邦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詩126:2)一個愁眉苦臉的基督徒,似乎正在向人宣示,這個信仰沒有使他得到幫助。但一個能夠「歡笑」,快樂歌唱的基督徒,他使人感受到活力與開朗,他是耶穌最好的見證者,他使上帝的名得著榮耀。
今天,我們因為接受耶穌基督為生命的救主,「喜樂」早已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份。生命或許起伏不定,生活或許困難重重,但藉著耶穌的降生提醒我們,要從信心得著能力,要用喜樂面對未來;即展現喜樂的生命,活出聖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