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5, 2005

幸福的滋味

幸福所要求的是:生命中有沒有「愛」,生命中有沒有「上帝的同在」。戴智彰牧師


約翰福音15:11-12;使徒行傳2:25-28       

◎前言
「幸福」是什麼?幾乎很難有一個很明確的定義。有一部短片,它沒有對白,只有背景音樂,卻能給人溫暖的感受。影片描述一個小男生與爺爺同住,有一天晚上睡覺前,小男生發現他的門牙快掉了,索性就把它拔了下來,然後用玻璃杯裝了一些水,把掉下的門牙放在杯中,並拿給爺爺看。
一早醒來,原本放床頭櫃上的牙齒變成了一個硬幣,似乎是「牙仙子」做的好事。小男生當然知道,爺爺就是「牙仙子」。於是,他高興地拿著那枚硬幣買了一個漢堡,感覺真是幸福。
時間到了晚上,爺爺已經就寢,小男生才從外面回來,看來很累的樣子,或許,他打工去了。小男生一回家,馬上到爺爺的房間看看爺爺,他看見爺爺把假牙泡在杯子裡,就放在床頭櫃上。隔天一早,爺爺一覺醒來,發現他的假牙不見了,變成了「一杯硬幣」。
片中雖然沒有言語,卻讓我感覺滿滿的愛,與不斷回味的幸福感受。

◎幸福的價格
英國雅虎網站的理財專家調查研究後發現,幸福是有價格的。而且這個價錢不低,大約為270萬英鎊。
專家們從2003年11月開始這項研究,在一個月內有2500人接受問卷調查。他們回答了一系列問題,包括喜歡什麼樣的房子?什麼樣的車子?願意一年度幾次假?喜歡怎樣的伴侶?渴望吃什麼食物?穿什麼衣服?期待的夜生活……等等。專家們在每一項答案旁邊都列出其市場價格,以便計算出幸福生活的總價。
調查結果發現,受測者大概可分成四類:
45%是享樂型──願意當花花公子或玩樂女郎,整天花天酒地;
39%是混合型──又想賺錢,又想揮金如土;
15%是安穩型──主張不停積累現金,並以此維持舒適的生活;
1%是變現型──只想著如何讓它們變成更多的錢(換現金)。
專家們細算了一下,以目前的行情論,能使一個人過上這種「幸福生活」的成本為2,658,144英鎊。當然,這錢不易賺,以英國的平均工資計算,一個人要工作94年才能賺足這筆「幸福基金」。
在美國社會學協會第100次年會(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s 100th Annual Meeting)上,賓夕凡尼亞州州立大學的格倫菲爾鮑(Glenn Firebaugh)和他的同事們提出他們的研究報告,他們針對20歲到64歲的族群、家庭收入和幸福感進行了調查:「我們發現,不斷增加的收入並沒有使人們感到更幸福,而只是使人們投入到一場不斷的消費競賽中,每個人都不得不花更多的錢去消費,僅僅為了維持現有的幸福感。」
最具權威性的美國《富比士》(Forbes)雜誌2005年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在3月10日新出爐,今年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以32億美元資產晉升世界富豪排名第170,成為台灣首富。
郭台銘才剛登上台灣首富兩天,他的愛妻林淑如12日晚間卻因乳癌擴散至肝、肺不治而去世,可以理解這是台灣首富心中沉痛的打擊;即便成為台灣首富,卻買不到妻子的健康,有錢仍然救不回妻子。
55歲的郭台銘是台北縣板橋人,中國海專畢業的他,當年是在藥廠暑期打工時認識了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的林淑如,就使出渾身解數展開熱烈追求,不過,由於家境、學歷背景的懸殊和雙方家長的政治理念也不同,二人的戀情遭到林淑如的父親反對,但是,在郭台銘並不氣餒,以愛情馬拉松長跑的方式追求了 5年,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感動了林家雙親,最後終成眷屬。
31年前,在復興航運工作的他,用母親標會的10萬元投資創立「鴻海塑膠」,剛開始創業的時候財務吃緊,曾經連續三個月沒拿一毛錢回家,林淑如為了讓郭台銘沒有後顧之憂,即使再困苦也默默的撐著家。她就是這樣一個純樸、堅強、有苦往肚裡吞,硬頸個性的台灣苗栗姑娘。
郭台銘的性格低調,每天工作15個小時,自己每個月的花費不超過1萬元,一方面除了工作太忙,沒時間花錢之外,另一方面因為郭台銘從頭到腳的穿著,長久以來也都是由太太負責打理。夫妻鶼鰈情深,是企業界恩愛夫妻的典範。
郭台銘精心佈局在捷克花了數億元,用太太林淑如的名字Serena登記買了一座150年歷史占地100頃的古堡。為了讓這座古堡更氣派,請了很多台灣精英為這座古堡大興土木地整修。郭台銘還打算在古堡旁建一個高爾夫球場,除了自用外,也可以招待客戶和員工。為了生活的情趣,還進口了大批的法國紅酒和捷克白酒。只不過,現在古堡還沒有完成,真正的主人卻走了,隨著古堡主人的逝去,一切可能都變了調了。
我想對郭台銘而言,他的幸福不是來自花了數億元的氣派古堡,而是,「有人」能與他分享他的心意。花再多錢也換不回妻子的生命,花再多的錢也延續不了幸福的滋味。幸福或許有價格,但真正的幸福早已超越任何的價值。

◎額外的幸福
李知宣,一個漂亮的韓國女大學生,大四那年,晚上從圖書館出來,哥哥開車接他回家的途中,遭遇車禍而導致全身55%重度燒傷。其嚴重的程度幾乎連醫生也要放棄治療了。
住院七個月,歷經十一次手術,痛苦的治療過程令人難以想像。三年多後,再也找不回以前那張漂亮的臉蛋,全身留下明顯的燒傷疤痕。即使如此,知宣的人生過得比任何人快樂。她總說身體雖然痛苦,心裡卻沒有想像中那麼痛苦;而且此一事故並未結束她的人生,反而開始了新的人生。
她透過已成為熱門話題的網站「知宣的向主花(http://www.ezsun.net)」,和網友們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幸福的點點滴滴。因為家人、朋友與上帝的愛,使得知宣成為擁有美麗心靈的堅強女子。《哭過,才知有幸福》這本書就是李知宣(2005)特殊人生的記錄。
書中寫道,在住院治療期間,第一次坐起來是為了處理頭上的傷口。而這也是她第一次看到自己腿部的慘狀。赤紅的皮肉、血管以及曾經在雞肉上看過的鮮黃脂肪組織,再加上白骨……。他一時腦袋空白,只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隔天,媽媽餵她吃飯時,她提起自己的感受,覺得吃飯已不再有意義。可是,媽媽卻要她「愈如此愈要多吃飯」,而且和她約定「不要再看傷口」。從此之後,媽媽每餵一口飯就加上一句禱告詞:「讓以西結谷中的乾骨長出肉、包覆皮,吹入生氣之靈的上帝啊!求上帝使這口飯成為知宣的肉以及皮膚。」
於是,因為看見媽媽的堅持,知宣總是記得「專心吃飯」,即使身旁的病友不時出現緊急的情況,甚至一個接著一個的死去。她堅定地告訴自己:「我不再軟弱,我要活著出院才行,絕不能就此放棄。」
雖然被火燒傷的臉不再漂亮,但她認為,「我嘗到以前不知道的上帝恩典和愛,事實上,真正重要的是在眼睛看不到地方」。
「雖然我的右手變得比左手短又活動不順暢,但我並未痛哭抱怨為何沒有保留我的右手,反而心存感恩,認為幸好左手不像右手一樣傷得那麼嚴重,還能好好使用。上帝也守護我對導致我嚴重受傷的酒醉駕駛人,一點都不怨恨或忿怒。祂使我的心能夠接受發生巨變的生命及臉孔是屬於自己的。」
「殘障只是不方便而己,絕對不是不幸。幸福與不幸並非以非殘障和殘障為界線,許多表面上很正常,但其實很需要同情的可憐人。還有思想跛腳的人,聽而不聞靈魂盲目的人。外表無缺陷,但嘴唇卻吐出遠比燒毀的面容更醜陋的言語。也有人懷抱著充滿貪心的夢想,企圖掌握住隨時間流逝將如泡沬般消失的東西。」
「藉由我微小的痛苦感受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痛苦,也感受到祂被視為低賤的罪人,無名無面的卑微者的氣氛。如今,連過去的種種痛苦也讓我覺得很珍貴,因為如果沒有那份痛苦,我無法像現在一樣真心感受別人的痛苦。」
「如今我坦然接受自己已經無法回到從前容貌這項事實,因為,我非常明白上帝不但愛從前的我,而且仍然愛著現在的我 。」
在她的書中,我喜歡她作的一首詩──
請別用眼睛判斷
因為我背痛,須靠牆坐
大家走向前去崇拜,我卻坐在最後一排
可是我內心最親近上帝
跪拜於十字架下

大家開口讚美,我卻緊閉著嘴
我怎麼努力也沒辦法開口讚美
可是我內心比任何人更大聲
高聲讚美上帝

請別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一切
雖然我的臉變得醜陋
也無法像以前一樣漂漂亮亮化妝
可是我內心是比任何人更喜愛漂亮的
二十四歲女生

請別看著我「嘖嘖」說可憐
或許我的模樣任誰看了都覺得不幸又可憐
但我內心卻比任何人更幸福,宛如在天國

上帝不以貌取人,重視內心
我的上帝就在心中
因此我更愛上帝

上帝不看我缺陷的外貌
只看我內心
因此我好愛上帝

我相信,上帝在知宣的生命中一定有不凡的計劃,因為,在她「不凡」的外表下,更有「不凡」的內心。她常說:「我正過著額外附送的生命」,「我現在覺得好幸福」。肢體的殘缺卻讓她對生命的意義更清楚,「活下來」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存遠比死亡更讓人覺得……累一千倍一萬倍。」「什麼才是這世界上真正重要和永恆的,我們殘障者都明白。生命是何等珍貴,愛是何等溫暖,絕望是何等令人心死,希望是何等強而有力,幸福是何等近在呎尺,世上不必要的東西是何等多,喜樂和感恩是從何等微小的地方開始的……我們都很明白。」真希望我們也像她一樣,能明白幸福的滋味。

◎喜樂可以滿足就是幸福
英國愛爾蘭著名聖經註釋學家巴克萊 (William Barclay, 1907-1978)博士在《花香滿徑》中指出,「幸福的生活有三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愛人。」
在聖經約翰福音,耶穌對徒們說:「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裏。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裏,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裏。」(約15:9-10)又說:「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1-12)
「喜樂可以滿足」就是一種幸福。這種幸福來自「上帝的愛」,藉著耶穌基督進入我們的生命中;這種幸福實踐在「彼此相愛」的命令,藉著我們的生命散發出去。
在另一段的聖經中,我們也可以嚐到幸福的滋味。使徒行傳記載彼得在五旬節的講道,他引用大衛的詩,說:「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他在我右邊,叫我不至於搖動。所以,我心裏歡喜,我的靈(原文是舌)快樂;並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因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你已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必叫我因見你的面(或譯:叫我在你面前)得著滿足的快樂。」(徒2:25-28)
我們是否也能明白並得著大衛所擁有「滿足的快樂」其中的意義?幸福是什麼?想一想大衛給我們的提示──
1.明白上帝的同在是一種幸福,因為「看見主常在我眼前」。
2.明白上帝的扶持是一種幸福,因為「叫我不至於搖動」。
3.明白心靈的喜悅是一種幸福,因為「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4.明白上帝的信實是一種幸福,因為「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
5.明白生命的歸宿是一種幸福,因為「必叫我因見你的面」。
在法國作家安東尼‧聖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 1900-1944)所著的《小王子》 (LE PETIT PRINCE)裡,小王子來自於小行星B612,在那顆小到只要向後退幾步就能再看一次夕陽的小行星上,有著小王子細心照料的一朵玫瑰……。小王子深愛著他唯一的一朵玫瑰,他總是小心地呵護著玫瑰,儘管玫瑰常傷他的心。高傲的玫瑰並不明白小王子的愛,直到小王子傷心地離開……。玫瑰說:「以前,我一直以為我很獨特,小王子才愛上我。現在,我終於明白,因為小王子的愛,我才變得獨特。」
我們在上帝眼中就像一朵玫瑰,我們獨一無二,覺得「愛」是我們應得的。但我們錯了!當我們常高傲自恃時,祂教我們謙卑;當我們帶刺地自我防衛時,祂為我們流出寶血;當我們任性地傷害別人或自己時,祂用愛包容我們、保護我們。我們是上帝眼中的玫瑰,因為祂的愛,我們才變得獨特。

◎結論
或許我們已經發現,幸福不是「錢」的問題。在上帝眼中,「幸福是無價的」,它不是用價格可以定義的,幸福是上帝的恩典。就像先知所宣告的:「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吃;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你們為何花錢(原文是平銀)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賽55:1-2)
我想,我們都有機會品嚐幸福的滋味,因為,幸福所要求的是:生命中有沒有「愛」,生命中有沒有「上帝的同在」。

Sunday, September 18, 2005

簡、減、剪

簡、減、剪
約翰福音15:1-2               戴智彰牧師

◎前言
日本知名化妝品公司因為經常收到客戶投訴,抱怨買來的肥皂盒裡面是空的,於是他們為了預防生產線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公司大手筆地投資,買了一台「X光監視器」,就像機場檢查行李的機器一樣,如此就可以很清楚地透視每一個出貨的肥皂盒,是否都確實無誤。當然,從此這個客戶抱怨的情況就不再出現。
而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們的解決方法是買一台強力工業用電扇,去吹包裝好的肥皂盒,只要是被吹走的就是沒放肥皂的空盒。
據說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現在外太空低溫無重力的狀況下太空人無法用墨水筆寫字,於是他們花了一大筆錢研發出一種能在低溫無重力下書寫的筆。而面對同樣的問題,俄國人怎麼做呢?俄國人用「鉛筆」。
我們似乎比較習慣複雜的思考方式,讓原本簡單的事情變得不簡單。我想,我們需要一些改變,因為,有時我們談理論比較多,實踐比較少;想要做的比較多,能完成的比較少;旁生枝節的比較多,有用的比較少。「簡、減、剪」,希望為人生提供更有效的思考與行動。

◎「簡單」的行動哲學
一個加拿大魁北克的年輕人,踏進台灣,把最先進的科技產品帶進台灣,職掌神通電腦的副總裁。又在台灣譜出一段美滿的異國婚姻,成了台灣女婿。他是「劉力學」,在他事業如日中天時,為了兒女的一句話:「爸爸為什麼我都見不到你」而辭去工作,致力於兒女教育,成了家庭主夫。這個「老外」,在台灣的土地上創造了許多在地人都無法完成的奇蹟,包括了如何把「ㄆㄨㄣ」(廚餘)變成有機土(黑金)。
若沒有這種對生命的矜持、對大地的愛,與成熟的思想,和研究的精神,怎能去做台灣學者都懂得的理論,卻無法實踐的公共工程。
劉力學從小就立志要當工程師,對身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著好奇心與一探究竟的興趣,而ㄆㄨㄣ就是從焚化爐而來。因家在海邊,附近居民常把垃圾往河床倒,每一下大雨垃圾就隨著雨水沖到海邊,為了解決垃圾問題,在新環境基金會周美惠小姐的協助下,一座小型社區焚化爐,就在他家旁邊的空地興建,解決鄰里間的垃圾問題。他說:「燒垃圾後在焚化爐底下,留下一大塊的大餅,就是垃圾堆裡的廚餘」。由於與居民互動良好,很快的在社區倡導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但最後這老外就為這東方飲食文化的特有產物而傷透腦筋,如何處理這些廚餘呢?在得知台大農化系吳三和教授,對此有研究,請教之下,開啟了「老外、ㄆㄨㄣ、有機肥」的旅程。
收廚餘堆肥看似人人可做,卻是毅力的大考驗。一個科技工程師、公司副總裁,如何放下身段,彎下腰來,開著箱型車到處收「ㄆㄨㄣ」?
堆肥過程中,他發現有機肥能吸進大量的水,他又研究有機肥與泥土混合後結果,更發現一公升的紅土加一公升的有機土可吸收十二公升的水。他的研究精神,相信可以為台灣的有機農業帶來莫大的鼓勵。
他認為,把廚餘作成堆肥就是這麼簡單,三分之一的廚餘加三分之一魚骨頭再加三分之一木屑,用一只舊貨櫃把三種原料混合後,就可進行堆肥,一星期翻土一次。把流出的液體,用可密封的桶子裝起來, 五十公升的液體加五公斤的黑糖漿,用打氧氣馬達打氣,一星期加一次黑糖,使液體內的細菌活化,就變成有機的液肥。
廚餘堆肥研究成功後,有人問他是否要申請專利,研究報告是否要做複雜些,太簡單怎麼寫成研究論文,他笑說:「我喜歡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你們總是喜歡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事情要簡單才能做出成效來。」沒申請專利,因為他說:「這是人人可做的,幹嘛要申請專利。」
雖說是人人可做,但要把廚餘變黑金,卻不是人人願意去做的。劉力學這個「老外」,不只是做了,而且做得比誰都徹底。在他看來簡單的工作,在我看來其中的毅力才是成功的關鍵。箴言13:4說:「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殷勤人必得豐裕。」「簡單」是從「動手做」開始的。

◎「減少」時間浪費
一八九五年,義大利經濟學家 Vilfredo Pareto 提出「 80/20 法則」,他發現一個社會的所有人口,基本上可分為兩個群體,一個是佔20%人口,所謂「重要的少數」,以及佔其餘80%人口的「不重要多數」,20%的「重要的少數」擁有全社會80%的財富與影響力,其餘80%的「不重要多數」,只擁有20%的財富與影響力。
這是就經濟學的觀點來看人的財富與影響力,但如果將「80/20法則」應用在時間管理與個人生涯策略規劃的基本概念上,發現「一般人日常工作生活中80%的活動僅創造20%價值,另外20%的活動卻創造80%的價值,因此理性的人應該集中時間精力做20%的高價值活動,避免從事80%低價值活動。」可見,妥善的時間規劃是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工作。
「時間」是不會停止,不會增力,不會減少,無論我們做什麼,時間都不改變。我們唯一可做的是「改變自己」,更妥善地利用時間。也因此,人們常花心思去研究,如何讓生活更簡單,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有一些建議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
1. 每天整理工作空間。把暫時用不到的資料收起來,只保留要立刻處理的文件。
2. 清理過時、無用的資料。在德國知名激勵志訓練月刊《Simplify your life》總編輯維納‧堤契‧區斯坦(Werner Tiki Kustenmacher),和德國極受歡迎的時間與生涯管理大師及暢銷作家羅塔爾‧塞維特(Lothar J. Seiwert)合著的《一切從減》(2004)書中就列出一些參考的項目。
(1) 一週前的報紙。
(2) 半年前的目錄。
(3) 裡面沒有你以後會需要的文章的雜誌。
(4) 上面的資料已經無效的信紙。
(5) 超過三年的地圖,或者那些你在兩年內不會去的國家的地圖。
(6) 中、小學或大學時的資料。
(7) 舊的卡片。
(8) 從所有你心愛的兒時塗鴉中挑出一半來(只留下最美的,這會讓它們顯得更珍貴)。
(9) 去年的掛曆。
(10) 你從來不曾照著裡面的說明去做菜的食譜。
(11) 你已經沒有的機器的說明書。
(12) 保證期已過的保證書。
3. 避免打開電視及收音機,讓自己一個寧靜的空間,讓自己放鬆。
4. 定期清除不用的物品,可以送給有需要的人或是清除掉,保持生活的乾淨、簡單、清爽及優雅。
5. 每天讓頭腦空白一段時間,讓你的思維自由,沒有壓力。比爾蓋茲的亞洲首席智囊張亞勤表示,他個人保持頭腦清醒,提高原創力的方法是,不管多繁忙,他堅持,每天下午一點半到四點半,保持三個小時的「腦筋自由時間」,用於思考、閱讀及寫作,他的秘書從不在這時候幫他接進任何電話。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每天晚上九點半睡覺,午夜十二點半起床,一直到清晨六點再回去補眠,每天深夜到清晨這段時間,完全用於決策、閱讀與思考。
6. 立刻採取行動,簡化生活。
傳道書很實際地道出我們的困難:「無論做甚麼事都有適當的時間和方法,但是人所知道的很有限。」(傳8:6,現化中文譯本)在「時間管理」的概念中有句名言:「人無法管理時間,只能管理自己運用時間的方式。」我們無法增加時間,我們只能學習「減少」時間浪費,學習掌握時機和有效的方法;不要讓80%的力氣只成就20%的效果。

◎「修剪」是愛的管教
幾年前,我們來到燕巢教會,一看到教會美麗的庭院就很喜歡,其他來到燕巢教會的人也都很喜歡教會的景觀。但要維持一個好的庭院景觀卻不是那麼容易。除了每天定時的清掃落葉,每週要用割草機將草皮推平,否則草皮就會變草叢。庭院內還有福木、小葉欖仁樹和整齊的籬笆樹,包括紅仙丹花、金露花、七里香和馬櫻丹,若不修剪,幾週後它們就會變成矮樹叢了,教會就會成了雜草堆。
我覺得教會擁有一個整潔、美麗的外觀也是一種見證。一個雜草叢生的教會,表示其中的成員對教會漠不關心,不愛教會。也顯示「上帝」在信徒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我也很堅持,幾乎每個禮拜六我都是穿著短褲,拿著大剪刀、推著割草機,為教會庭院內的花草樹木作些修剪。
修剪花木是為了使它們更能發揮它們的功能,為教會景觀加分。「人」有時也會有一些不必要的「枝節」,也需要「修剪」。約翰福音15章2節記著說:「能結果子的枝子,主還要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人的所作所為,有時真的讓上帝很失望。就像以賽亞書第五章的「葡萄園之歌」裡描述了上帝的心聲:「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賽5:7)園丁期待園中的葡萄樹都能結果子;上帝也期待祂的兒女們都好的見證。
相信我們都是上帝眼中「能結果子的枝子」,上帝是我們的園丁,照顧並管理我們。然而,即使是「能結果子的枝子」,主還要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可見,為了讓我們成為多結果子的枝子,「修理乾淨」是一個必要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常常是痛苦的,令人灰心的。希伯來書提醒我們,當順服「主的管教」。「……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你們所忍受的,是 神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再者,我們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何況萬靈的父,我們豈不更當順服他得生嗎?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12:5-11)
主可能用我們周圍的人、事、物來修理我們;有些人專門給你找麻煩;有些事總是不順心;有些東西常常困擾你。主可能用各種不同的情境來「修剪」你,讓你成為祂庭園中的榮耀。

◎結論
有些事不是困難,而是我們還未開始做;有些工作不是沒有效果,而是我們沒有掌握重點;有些痛苦不是神不關心,而是祂愛的管教。「簡單」、「減少」、「修剪」,讓我們的生命活得有價值、有見證,讓我們成為祂庭園中的榮耀。

Sunday, September 11, 2005

你不快樂嗎?


你不快樂嗎?
詩篇90:14-15;雅各書1:2-4          戴智彰牧師

◎前言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喜博樂〈SEBoD〉推動小組」特別將今年的9月10日至10月9日訂定為「喜樂月」,特別推出了「喜樂守則」金玉良言與「喜樂臉譜」心情磁鐵,呼籲社會以更為正面、樂觀的態度來面對憂鬱,並積極地防治自殺。
詩篇記載了摩西的禱告:「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90:10)可見,摩西的一生也經歷了起起伏伏。因此,他向神禱告,說:「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詩90:14-15)希望這個主題,可以幫助你我更了解生命中的「快樂因子」。

◎誰比較快樂?
在2005年6月號的《張老師月刊》刊載有關「自殺高風險群的研究」專文<研究小拼盤:喝咖啡、生小孩和拿破崙情結:指認高風險群>提到,如何了解「誰最有選擇自殺的傾向?」以及「誰比較不會自殺?」
例如,「驗血」能夠揪出自殺傾向,主要是自殺與神經傳導物質血清胺的異常濃度有關,也和神經傳導物質接受器5-HT有關。伊利諾大學的Ghanshyam Pandey博士發現,自殺過的患者和憂鬱、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患者,血中的接受器濃度都會比較高。在停止自殺後,血濃度又會返回正常水準。
再來是「身高」,1996年韋恩大學有位社會學教授Steven Stack就提出,矮子反而較不會自殺。說起來這和「拿破崙情結」還有點關係,矮子的心理防衛機轉讓他們較能獲得求生意志,彌補身高的小缺陷。
還有研究指出「婦女生小孩後較不會自殺」。一個世紀前,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就已提過家庭規模和婦女自殺的關係了,1993年,挪威醫學界針對一百萬名女性,做過長達十五年的大型研究,所有研究都一致發現,單身婦女比已婚者更容易傾向自殺。無子女的女性自殺的比率,是擁有五或六名小孩媽媽們的五倍。
當然,研究者並沒釐清,是生下較多子女的婦女,也因而生活在較多社會網絡的家庭裡,而降低了自殺的風險,還是純粹母性的緣故?
最後,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喝咖啡」的護士的自殺率,比不喝的要低得多。事實上,護士喝咖啡喝得愈多,即愈不可能自殺。
然而,咖啡不一定就是防制自殺的法寶,心理學家提醒我們注意喝多咖啡的風險。咖啡因攝食過多造成心跳加快、血壓上升、手顫抖和肌肉痙攣,對服用抗憂藥Valium的人,可能會加深焦慮和恐慌的症狀。

◎冷漠也會讓人不快樂
讀完李家同教授的<副作用>覺得很有意思。文中提到一個家譽戶曉的企業家悄悄地去找一位心理學教授,一進門卻流露出一種非常嚴重的焦慮心情,他直接了當地說:「我想自殺。」因為他有一個毛病,他無法「愛人」。
在他大學四年級的時候,他已是同學中企圖心非常強的一位,有一天,學校裡心理系某教授聲稱發明一種藥,吃了藥以後,他的判斷力會更好,人也會更加冷靜,觀察力會相當敏銳,以他現在既有的學問,加上這些特別的能力,將來一定可以保證事業成功,在社會上扶搖直上。
他雖然對這種藥有興趣,可是他也知道任何藥都會有副作用的,所以他立刻問那位教授這種藥有沒有副作用,教授告訴他,他只要吃五顆就夠了,在生理上副作用幾乎沒有,可是這種藥卻有一種奇怪的副作用,吃了藥以後,就會變得冷漠,喪失了愛人的能力。當時的他一心一意想要出人頭地,並不在意它的副作用。於是教授給他五顆藥,他照指示在五天內吃了這五顆藥。果然,在他的事業上大家都稱讚他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他也成了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可是他終於發現藥的副作用非常可怕,因為他變成了一個十分冷漠的人,他從不同情任何人,也對任何人都沒有什麼感情,他的太太和孩子都知道他對他們毫無感情可言,他的部下更感到他是世界上最冷漠的人。他開始發現他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快樂,他也發現,真正快樂的人都是對別人充滿愛心的人,雖然這些人事業都比不上他,可是只因為他們能夠關懷別人,他們過得很快樂。他雖然很希望也能如此,可是一直做不到,大概藥性太強了。
最糟糕的是,給他藥的教授已去世。所幸,他找到了老教授的學生,就是他眼前這位心理學教授,希望能替他弄到解藥。
心理學教授認為這件事實在古怪之至,於是,他翻閱了老教授被收藏在圖書館的工作日誌,果然找到這個秘密實驗的詳細記錄,也做出了解藥。他告訴企業家:「我已弄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因此我已對症下藥,吃了我的藥以後,判斷力不像過去那樣正確,觀察力也可能不再敏銳。如果事業因此而走下坡,可不能怪我。」企業家對他的事業毫不在乎,他只想能夠好好地愛人。心理學教授用一只小瓶子裝了五顆藥給企業家,企業家就匆匆地走了。
三個月以後,企業家回來了,他這次變了一個人。他說他已經感受到關懷別人所帶來的心靈上的平安,他的一位下屬太太得了癌症,這次他主動地表示關心。他的另一位下屬的兒子在唸國中,因為收入不多,無法讓兒子請最好的家教,他主動表示願意幫這位國中生的忙,這位國中生的考試成績,果真大為進步,使他高興極了。至於他的事業,仍然不受影響。
企業家謝了心理學教授以後,最後還是問了問題:「究竟這是什麼藥?為什麼藥物可以左右人的愛心?」心理學教授只好告訴他:「其實只是維他命而已。因為,當時老教授也只是用維他命成全了你的志願而已。這次你已下定決心要愛人,再給你心理上的維他命,相信有同樣的效果。」
於是,企業家送了一件禮物要給教授,原來這是三個月前給他的五顆維他命,只是換了一個更漂亮的瓶子裝,他顯然一顆也沒有吃。
病人告訴教授,這次他非常小心。他將藥帶到一位藥學系的教授那裡去,那位教授一眼就看出這是最廉價的維他命。病人是個有智慧的人,他終於想通了,控制他的不是藥物,而是冷漠的心。

◎為心情換個比喻
有一個男孩有著很壞的脾氣,於是他的父親就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後院的圍籬上。
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些。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他告訴他的父親這件事,父親告訴他,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
一天天地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後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籬上的洞。這些圍籬將永遠不能回復成從前的樣子。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將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
這故事提醒我們,話語的傷害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然而對於心靈的創傷而言,或許,我們可以學習換個比喻。不要再做「圍籬」,因為心裡的傷,永遠不會復原。
這裡有一首詩<風過了,不留痕跡>,相信可以讓我們有不一樣的撰擇──
風來了,竹子的枝幹被風吹彎;
風走了,竹子又站得直直的,好像風沒來過一樣。
雲來了,在潭底留下一道影子;
雲走了,潭底乾乾淨淨的,好像雲沒來過一樣。
竹子不會因為被風吹過,就永遠直不起腰來;
清澈的潭水,也不會因為雲飄過,就永遠留住雲的影子。
同樣的,心胸寬大的人,
不會因為別人兩句不禮貌的話,就颳起永遠的狂風巨浪;
也不會因為別人不禮貌的行為,就在心底刻下無法磨滅的傷痕。
像清澈的潭水一樣,雲過了,不留痕跡。
像堅韌的竹子一樣,風過了,不留痕跡。
我想,雅各書的記載可以對此下一個註解:「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2-4)要做「圍籬」?或是「竹子」與「清澈的潭水」?是相當清楚的。

◎喜樂的生活方式
「想要得到快樂」有方法嗎?《天下雜誌》328期提到如何擊退憂鬱症的生活方式,建議你可以做以下幾件事︰
(一)保持身體活躍
運動是對抗憂鬱症的一項有效方式,主要是刺激腦內啡的分泌。腦內啡是一種產生滿足及幸福感的腦內化學物質,通常被認為跟跑步者的逸樂感有關。
(二)健康飲食
身體和腦部都需要良好的營養才能有效率地運作。
(三)充分的睡眠
睡眠可以消除疲累,改善你的狀態,給身體活動和應付壓力的能量。它也能增強免疫功能,減少生病的機會。
(四)練習遺忘
對傷害或是冤枉你的人一直心懷怨恨,只會不斷怒火中燒。研究發現,對人蘊含怒氣會讓身體一直處於壓力狀態。持續憤怒除了傷害情緒健康,也增加罹患高血壓和心臟疾病的風險。
如何讓怒氣離開?試著遺忘。寬恕傷害你的人可能是你所做過最困難的一件事。寬恕有四個階段。首先,你認知到你的痛苦。其次,你知道如果要復原,有些事情必須改變。再來是實踐階段,這是真正困難的部份,竭力尋找對傷害你的人的新觀感。最後,開始經歷情緒的釋放。當痛苦減輕,你也能夠繼續向前。
(五)找尋心靈安適
為了恢復心靈層面的活力,辨識帶給你內在寧靜的事物。你可能可以藉由以下的方式發現它:
Ø 激勵人心的作品
Ø 做禮拜
Ø 祈禱或冥想
Ø 藝術
Ø 音樂
Ø 花點時間到戶外走走
許多人用盡方法只為了尋求快樂,到頭來常是一場空。以賽亞書對這的處境提出建言:「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吃;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你們為何花錢(原文是平銀)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賽55:1-2)
當我們用心尋求神的同時,也找到特別的祝福。如同保羅曾勉勵腓立比信徒的話:「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4-7)

◎結論
當保羅給羅馬人的祝福時,他說:「但願使人有盼望的 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15:13)如今,我想用《全能的創造主》(讚美之泉 6)「常常喜樂」這首詩歌成為你我的祝福。
常常喜樂 向主高歌 不論環境如何
高山或低谷主都看顧 相信就能蒙福
常常禱告 耐心等候 主做事有定時
流淚撒種必歡呼收割 相信就有喜樂
下垂的手再一次舉起來 封閉的心再一次敞開
拋開一切憂慮 放下一切重擔 來到主的面前 我喜樂滿懷
冰冷的心被主愛來溫暖 乾渴的靈被主愛充滿
主是我的力量 主是我的高台
死蔭幽谷一路有耶穌陪伴 祂永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