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8, 2005

簡、減、剪

簡、減、剪
約翰福音15:1-2               戴智彰牧師

◎前言
日本知名化妝品公司因為經常收到客戶投訴,抱怨買來的肥皂盒裡面是空的,於是他們為了預防生產線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公司大手筆地投資,買了一台「X光監視器」,就像機場檢查行李的機器一樣,如此就可以很清楚地透視每一個出貨的肥皂盒,是否都確實無誤。當然,從此這個客戶抱怨的情況就不再出現。
而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們的解決方法是買一台強力工業用電扇,去吹包裝好的肥皂盒,只要是被吹走的就是沒放肥皂的空盒。
據說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現在外太空低溫無重力的狀況下太空人無法用墨水筆寫字,於是他們花了一大筆錢研發出一種能在低溫無重力下書寫的筆。而面對同樣的問題,俄國人怎麼做呢?俄國人用「鉛筆」。
我們似乎比較習慣複雜的思考方式,讓原本簡單的事情變得不簡單。我想,我們需要一些改變,因為,有時我們談理論比較多,實踐比較少;想要做的比較多,能完成的比較少;旁生枝節的比較多,有用的比較少。「簡、減、剪」,希望為人生提供更有效的思考與行動。

◎「簡單」的行動哲學
一個加拿大魁北克的年輕人,踏進台灣,把最先進的科技產品帶進台灣,職掌神通電腦的副總裁。又在台灣譜出一段美滿的異國婚姻,成了台灣女婿。他是「劉力學」,在他事業如日中天時,為了兒女的一句話:「爸爸為什麼我都見不到你」而辭去工作,致力於兒女教育,成了家庭主夫。這個「老外」,在台灣的土地上創造了許多在地人都無法完成的奇蹟,包括了如何把「ㄆㄨㄣ」(廚餘)變成有機土(黑金)。
若沒有這種對生命的矜持、對大地的愛,與成熟的思想,和研究的精神,怎能去做台灣學者都懂得的理論,卻無法實踐的公共工程。
劉力學從小就立志要當工程師,對身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著好奇心與一探究竟的興趣,而ㄆㄨㄣ就是從焚化爐而來。因家在海邊,附近居民常把垃圾往河床倒,每一下大雨垃圾就隨著雨水沖到海邊,為了解決垃圾問題,在新環境基金會周美惠小姐的協助下,一座小型社區焚化爐,就在他家旁邊的空地興建,解決鄰里間的垃圾問題。他說:「燒垃圾後在焚化爐底下,留下一大塊的大餅,就是垃圾堆裡的廚餘」。由於與居民互動良好,很快的在社區倡導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但最後這老外就為這東方飲食文化的特有產物而傷透腦筋,如何處理這些廚餘呢?在得知台大農化系吳三和教授,對此有研究,請教之下,開啟了「老外、ㄆㄨㄣ、有機肥」的旅程。
收廚餘堆肥看似人人可做,卻是毅力的大考驗。一個科技工程師、公司副總裁,如何放下身段,彎下腰來,開著箱型車到處收「ㄆㄨㄣ」?
堆肥過程中,他發現有機肥能吸進大量的水,他又研究有機肥與泥土混合後結果,更發現一公升的紅土加一公升的有機土可吸收十二公升的水。他的研究精神,相信可以為台灣的有機農業帶來莫大的鼓勵。
他認為,把廚餘作成堆肥就是這麼簡單,三分之一的廚餘加三分之一魚骨頭再加三分之一木屑,用一只舊貨櫃把三種原料混合後,就可進行堆肥,一星期翻土一次。把流出的液體,用可密封的桶子裝起來, 五十公升的液體加五公斤的黑糖漿,用打氧氣馬達打氣,一星期加一次黑糖,使液體內的細菌活化,就變成有機的液肥。
廚餘堆肥研究成功後,有人問他是否要申請專利,研究報告是否要做複雜些,太簡單怎麼寫成研究論文,他笑說:「我喜歡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你們總是喜歡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事情要簡單才能做出成效來。」沒申請專利,因為他說:「這是人人可做的,幹嘛要申請專利。」
雖說是人人可做,但要把廚餘變黑金,卻不是人人願意去做的。劉力學這個「老外」,不只是做了,而且做得比誰都徹底。在他看來簡單的工作,在我看來其中的毅力才是成功的關鍵。箴言13:4說:「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殷勤人必得豐裕。」「簡單」是從「動手做」開始的。

◎「減少」時間浪費
一八九五年,義大利經濟學家 Vilfredo Pareto 提出「 80/20 法則」,他發現一個社會的所有人口,基本上可分為兩個群體,一個是佔20%人口,所謂「重要的少數」,以及佔其餘80%人口的「不重要多數」,20%的「重要的少數」擁有全社會80%的財富與影響力,其餘80%的「不重要多數」,只擁有20%的財富與影響力。
這是就經濟學的觀點來看人的財富與影響力,但如果將「80/20法則」應用在時間管理與個人生涯策略規劃的基本概念上,發現「一般人日常工作生活中80%的活動僅創造20%價值,另外20%的活動卻創造80%的價值,因此理性的人應該集中時間精力做20%的高價值活動,避免從事80%低價值活動。」可見,妥善的時間規劃是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工作。
「時間」是不會停止,不會增力,不會減少,無論我們做什麼,時間都不改變。我們唯一可做的是「改變自己」,更妥善地利用時間。也因此,人們常花心思去研究,如何讓生活更簡單,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有一些建議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
1. 每天整理工作空間。把暫時用不到的資料收起來,只保留要立刻處理的文件。
2. 清理過時、無用的資料。在德國知名激勵志訓練月刊《Simplify your life》總編輯維納‧堤契‧區斯坦(Werner Tiki Kustenmacher),和德國極受歡迎的時間與生涯管理大師及暢銷作家羅塔爾‧塞維特(Lothar J. Seiwert)合著的《一切從減》(2004)書中就列出一些參考的項目。
(1) 一週前的報紙。
(2) 半年前的目錄。
(3) 裡面沒有你以後會需要的文章的雜誌。
(4) 上面的資料已經無效的信紙。
(5) 超過三年的地圖,或者那些你在兩年內不會去的國家的地圖。
(6) 中、小學或大學時的資料。
(7) 舊的卡片。
(8) 從所有你心愛的兒時塗鴉中挑出一半來(只留下最美的,這會讓它們顯得更珍貴)。
(9) 去年的掛曆。
(10) 你從來不曾照著裡面的說明去做菜的食譜。
(11) 你已經沒有的機器的說明書。
(12) 保證期已過的保證書。
3. 避免打開電視及收音機,讓自己一個寧靜的空間,讓自己放鬆。
4. 定期清除不用的物品,可以送給有需要的人或是清除掉,保持生活的乾淨、簡單、清爽及優雅。
5. 每天讓頭腦空白一段時間,讓你的思維自由,沒有壓力。比爾蓋茲的亞洲首席智囊張亞勤表示,他個人保持頭腦清醒,提高原創力的方法是,不管多繁忙,他堅持,每天下午一點半到四點半,保持三個小時的「腦筋自由時間」,用於思考、閱讀及寫作,他的秘書從不在這時候幫他接進任何電話。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每天晚上九點半睡覺,午夜十二點半起床,一直到清晨六點再回去補眠,每天深夜到清晨這段時間,完全用於決策、閱讀與思考。
6. 立刻採取行動,簡化生活。
傳道書很實際地道出我們的困難:「無論做甚麼事都有適當的時間和方法,但是人所知道的很有限。」(傳8:6,現化中文譯本)在「時間管理」的概念中有句名言:「人無法管理時間,只能管理自己運用時間的方式。」我們無法增加時間,我們只能學習「減少」時間浪費,學習掌握時機和有效的方法;不要讓80%的力氣只成就20%的效果。

◎「修剪」是愛的管教
幾年前,我們來到燕巢教會,一看到教會美麗的庭院就很喜歡,其他來到燕巢教會的人也都很喜歡教會的景觀。但要維持一個好的庭院景觀卻不是那麼容易。除了每天定時的清掃落葉,每週要用割草機將草皮推平,否則草皮就會變草叢。庭院內還有福木、小葉欖仁樹和整齊的籬笆樹,包括紅仙丹花、金露花、七里香和馬櫻丹,若不修剪,幾週後它們就會變成矮樹叢了,教會就會成了雜草堆。
我覺得教會擁有一個整潔、美麗的外觀也是一種見證。一個雜草叢生的教會,表示其中的成員對教會漠不關心,不愛教會。也顯示「上帝」在信徒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我也很堅持,幾乎每個禮拜六我都是穿著短褲,拿著大剪刀、推著割草機,為教會庭院內的花草樹木作些修剪。
修剪花木是為了使它們更能發揮它們的功能,為教會景觀加分。「人」有時也會有一些不必要的「枝節」,也需要「修剪」。約翰福音15章2節記著說:「能結果子的枝子,主還要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人的所作所為,有時真的讓上帝很失望。就像以賽亞書第五章的「葡萄園之歌」裡描述了上帝的心聲:「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賽5:7)園丁期待園中的葡萄樹都能結果子;上帝也期待祂的兒女們都好的見證。
相信我們都是上帝眼中「能結果子的枝子」,上帝是我們的園丁,照顧並管理我們。然而,即使是「能結果子的枝子」,主還要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可見,為了讓我們成為多結果子的枝子,「修理乾淨」是一個必要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常常是痛苦的,令人灰心的。希伯來書提醒我們,當順服「主的管教」。「……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你們所忍受的,是 神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再者,我們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何況萬靈的父,我們豈不更當順服他得生嗎?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12:5-11)
主可能用我們周圍的人、事、物來修理我們;有些人專門給你找麻煩;有些事總是不順心;有些東西常常困擾你。主可能用各種不同的情境來「修剪」你,讓你成為祂庭園中的榮耀。

◎結論
有些事不是困難,而是我們還未開始做;有些工作不是沒有效果,而是我們沒有掌握重點;有些痛苦不是神不關心,而是祂愛的管教。「簡單」、「減少」、「修剪」,讓我們的生命活得有價值、有見證,讓我們成為祂庭園中的榮耀。

No comments: